面对这样的压力情境,我们的心理可能会在情绪、思维、生理、行为上出现各种问题,比如难以集中注意力、低自尊、自责、被隔绝的感觉、健忘、混乱;出现睡眠障碍、食欲减少或增加、药物滥用;出现吵闹、危险行为、工作或学习上效率出现问题……
同时,人在恐慌的环境、状态下容易出现违反社会规则的举动,如不配合医嘱、谩骂医护人员、斥责执法人员等,这些不仅会导致混乱、影响治安,更重要的是给医护人员带来多余的负担,影响高效救治。
普通民众应对疫情,应该做些什么?
尊重医生的建议、国家的倡导,是首先应该做的事情。应对恐慌,我们需要的是耐心与行动。不要让疫情影响正常的作息,有充足的睡眠与作息,用健康的生理与心理,共渡难关。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将不仅有助于自身免疫力的提升,更能帮助身边的人稳定情绪、缓解焦虑。我们可以从网上搜索一些科普信息来了解疾病的来龙去脉以及传播途径,等等,这些知识能帮助我们了解疾病本身,减少未知带来的失控感与焦虑感。也可以列一个假期活动清单,最好是在室内的,比如打扫、看一些感兴趣的纪录片、电影、冥想、瑜伽等。
主动创建给自己提供心理支持的环境,而非让情绪役使自己。与此同时,密切关注亲友的心理及生理状态,以防过激行为,以及患病后失去最佳救治时间。更重要的是,应该提醒身边信息不够灵通的老人,告诉他们疫情的严重性,提醒他们做好防范、减少出门、带好口罩等。
医护人员:“我可以脆弱吗?”
“脆弱一下也没关系,一线战斗的医护人员要学会寻求支持。”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防疫科普团队
寇锐琦
远离家人,跟家人联系会两边失控;无法诉说恐惧;担心被看到脆弱……或许在别人眼里,战斗在一线的医疗人员是英雄,是救命者,但在同事那里,你们是一个人,可以真正理解彼此的体验。大家可以相互支持,相互表达,相互吐槽。有时候我们需要的,只是知道黑暗中我们不是孤独一人。
寻求同事支持。同在一线的大家可以相互支持,在防护服上画个小猪佩奇,或者在短暂的休息时间里吐吐槽,一起唱大家都会唱的歌打打气。这种可以彼此往来的平等互助关系,能更好地缓解和放松压力。你们可以给彼此一些表扬,比如,熬过了这一天,我们太不容易了;我给自己休息了十分钟,我觉得自己挺棒的;你今天好好吃饭了,真好!
寻求朋友支持。在有限的时间里给亲密的朋友打个电话,发几条信息,发发牢骚,吐吐苦水,告诉他们你真的挺累、挺辛苦,让他们给你备好你最喜欢吃的零食等疫情结束一起吃,选几个大家一起曾经玩过的地方约定好事态平息后一起去玩。
和家人沟通,获得他们的支持。医护人员上前线,心里不仅牵挂着病患,还时刻牵挂着爱人、父母、孩子。为了不让家人担心,医护人员可能不敢接家人电话,不忍心让家人看到自己的疲惫,心里还有歉疚。殊不知,“报喜不报忧”却让家人更加担忧,一句“挺好的”太过笼统。
脆弱一下也没关系。不如打个电话、发段语音、或者视频连线家人吧。告诉他们你现在的状况。告诉他们:你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让他们做你背后的力量。你可以说,“我现在去战斗啦,照顾好孩子,这段时间有劳你一下啦”,或者也可以说“好想哭,让我好好哭一会儿”之类的话。再比如,听到孩子说“妈妈你辛苦了,要安全回家”,你就会很有动力。很多时候,孩子父母家人,是你重要的精神依靠。让彼此都感受到对方的重要,表达事实和担心,更好地促进相互理解。
尤其对于家中有孩子的医护人员,你们在视频时不必特别关注孩子,正常和每个家人聊就好。但最好能每天固定时间,并把这个时间告知孩子。这样孩子可以每天有一个期待,并且能按时满足这个期待,再加上妈妈或爸爸的轻松状态;可以让孩子真切明白爸爸妈妈在做什么,增加孩子们的安全感。
医护人员还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支持。
被隔离者:“失控感怎样化解?”
“在这个意外来临的假期里面,即使丧失了一定的自由,也能收获别样的成果。”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防疫科普团队
- 上一篇: 疫情防控期间心理疏导指南
- 下一篇: 疫情期间的自我身心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