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主题:心境及其外化
活动时间:11月24日
活动地点:A5教学楼405室
活动组织:动力性成长小组负责人 李有凡 王云梦
参与对象:动力性成长小组成员
指导老师: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张燕平
活动目的:
通过相互分享与真诚回馈,重新认识自己;通过支持、理解和无条件接纳,获取改变的力量;有助于自我成长,缓解社交压力,改善亲子关系等。
活动过程:
1.上期回顾。总结上次团体小组活动的要点;分析上次案例的类型——适应不良(转学、住校)。
2.讨论话题。对目前就读学校不满意,对宿舍同学的话题不感兴趣,话少,不开心,易怒易燥,在越热闹的地方感觉越冷静,每天心情一个样,无聊,找不到乐趣,想回家复习,和原来的好朋友在一起,在家有聊天一个晚上可以不挂电话的朋友。今天中午因为和父母要生活费感觉父母不可理解自己哭了一个小时。
3、成员讨论。感觉父母都会偏向较小的弟弟;要学会接纳自己的学校,这是我们的第一选择也是首要选择;在宿舍要找共同话题尽量早点融入大家;现在只有好好学习才有可能经济独立;要学会给父母分享自己在学校发生的事情,但要选择恰当的时间;一个人呆着有时候也是一种好的应对方式;尝试做一些开心的事情让自己开心起来;能不和父母吵架就别和父母吵架,要生活费时可以先聊一些其他事情之后再要;吃泡面久了会对身体不好;喜欢和哥哥说自己的烦心事,感觉哥哥会指导自己;学会把快乐放大,把烦恼变小;给自己写信;在家庭缺爱,过于依赖朋友等。
4、张老师提问与回答。(1)个案介绍。(2)超我的形成——内化父母(到哪儿都带着弟弟)。(3)家庭环境对一个人性格形成的影响——和父母矛盾很大,初中会打架,认为父母偏心,把自己关进一个房间中,和父母陌生客气等。(4)言行是内心世界的投射与外化。(5)心境。(6)学校的选择权是由自己的学习成绩决定的。
活动意义:
通过本次学习,让各成员了解什么是潜意识,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心理咨询的方式和心理咨询的基本原理。
(文/张燕平 图/王云梦)
- 上一篇: 心理委员经验交流会(一)
- 下一篇: 家庭争吵为哪般?——动力性成长小组第三十七期